北京时间4月2日凌晨展鹏配资,也是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时间4月1日傍晚,一场相隔8000公里、跨越洲际的远程手术引发全球医疗界关注。
国际胸外科权威专家Diego González Rivas教授团队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军教授团队携手合作,由中国苏州团队主刀,以远程操作手术机器人的方式,为身处罗马尼亚的一位欧洲患者成功实施肺癌右肺上叶肿瘤根治切除术。这一手术不仅仅是中国原创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在欧洲临床的首秀,还是全球范围内首次由单孔手术机器人完成胸外科远程手术。
让“中国方案”登上欧洲手术台的幕后英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近日,在位于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术锐机器人生产基地内,记者见到了这一高端医疗器械的真容。通过一个直径仅25毫米的单孔通道,四条蛇形手术臂可以进入人体,其中,一支为摄像头,可以化身医生的“眼睛”;另外三支蛇形臂既能够灵活弯曲、扩大操作面,又具备一定刚度并且互不干扰,医生通过遥操作即可完成各种复杂精密的手术操作。
“操作台的3D高清内窥镜能够10倍放大画面,同时,蛇形臂能够过滤手部震颤,这让没有系统训练过的普通人也能轻松完成复杂操作。”站在另一侧的手术控制台旁,术锐副总经理邢玉柱介绍。只见一位工作人员在控制台执行操作,另一侧的手术机器人开始用灵活的蛇形臂一点点剥除一个生鹌鹑蛋的蛋壳,伴随蛋壳被一点点剥下,鹌鹑蛋下方薄至50微米的蛋膜仍保持完好展鹏配资,操作精细度令人叹为观止。
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术锐创始人徐凯超过20年的研究创新。此前,全球高端医疗企业领域,国外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长期占据市场垄断地位。“打破垄断,需要更具创新的产品!”基于这样的想法,徐凯选择主攻单孔手术机器人,这一研究从徐教授20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时已开始,2010年,他回国任教,继续深耕这一领域。
“单孔的优势显而易见。”邢玉柱直言:“病人的创面小了,恢复得更快,很多病人做完手术当天就能出院。”然而,复杂的手术通过单孔完成,实现难度也陡然增加。蛇形臂,是徐凯实现突破的一把钥匙。
相比采用通过多个关节进行弯曲的手术臂,整体“柔软”可随意弯曲的蛇形臂不仅操作更加灵活,还能实现更大面积、更大范围的体内操作。但同时,光能弯曲还不够,手术臂还需要有一定的刚度。为此,徐凯经过大量试验,最终找了镍钛合金丝这一新材料作为蛇形臂的材质展鹏配资,同时研发面向连续体机构的形变驱控技术以及相关算法,精准控制蛇形臂灵活弯曲的同时,还不会出现“筷子打架”的情况。
得益于灵活的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不仅率先在泌尿、妇科等手术中大显身手,还进一步解锁难度更高的全胃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普外科、胸外科、儿外科手术。截至目前,术锐的单孔机器人已经在数十家医院开展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千余例手术。同时,公司还已开启出海征程,预计很快获批欧洲CE认证从而在欧洲市场上市。
记者手记:
国产高端医械从跟跑到领跑
是跟随仿制,还是原研创新,这是两条难度不同、风险不同,但同时收获也会不同的道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勇敢地选择后者。
选择原研创新,难度不言而喻。因为是首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每一步,都要“摸着石头过河”。邢玉柱坦言:“没有先例可询,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我们量身定制,自己搭起一条全新的供应链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为达到医疗设备要求的安全性可靠性,要经历大量的验证以及标准、体系的建设。虽然投入大、耗时长,但与此同时,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也构建起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实现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从跟跑到领跑,术锐绝非孤例。当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单体手术机器人市场。除术锐外,微创机器人旗下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歌锐科技的“牛顿”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在高端医疗器械赛道上崭露头角。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覆盖腔镜、骨科、神外、穿刺等细分领域,其中国产品牌占获批总数的81.7%,达94款。
记者:赵语涵展鹏配资
纯旭配资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